国产精品色吧国产精品,国产无人区一卡2卡三卡4卡仙,少妇无码太爽了不卡视频在线看,欧美 亚洲 日韩 国产 搜索

當前位置: 首頁 - 精神文明 - 精神文明
羅 福 敏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同時指出“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中國夢是歷史的、現實的,也是未來的;是我們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終將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奮斗中變為現實。”作為一名新時代的輔導員,這就要求我們要不忘初心,立德樹人,以文化人,以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新時代大學生為著眼點,發揮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對新時代大學生的引領作用,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轉化為其情感認同和行為習慣,實現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不忘初心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這是唐代名臣魏征在《諫太宗十思疏》中的名言,習近平總書記在談到要注重事情的本源和基礎時多次引用它來說明問題,特別是談到優秀傳統文化之于中華民族的重要意義時,更是如此。他指出“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傳承和發展的根本,如果丟掉了,就割斷了精神命脈”。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倡導,推動中華文明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激活其生命力,讓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物、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對經典名句信手拈來、運用自如,展現了高超的思想能力和高度的文化自信。從訪問英國時談到莎士比亞和湯顯祖兩位東西方文學巨匠,到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演講時談到法門寺的域外琉璃器;從與印度總理莫迪的“西安會見”,到與美國總統特朗普的“寶蘊樓茶敘”……不斷訴說著中國故事,以喚醒人們內心深處對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視和珍惜。
       當前,西方文化攜現代性發育先機占據了世界文化格局優勢,西方文化的強勢滲透和人侵,很容易使當代大學生患上對西方的盲目崇拜癥,內心充滿對發達國家的向往,迷信在“西天”能夠取到“真經”,缺乏中國自信,對中國傳統文化不屑一顧。據一項對大學生的調查顯示,認為傳統文化有用的占20%,對傳統文化感興趣的占30%,甚至有75%以上的大學生認為圣誕節、情人節與中秋、端午等節日同等重要。加之“低俗網紅”等充斥在大學生群體中,它以“喜聞樂見”為由把文化的結構由“向高看齊”顛覆成“向低看齊”,從而消除了文化和精神的品級制度,以低俗淘汰高貴,長此以往,必將導致大學生集體精神的催眠與矮化、粗陋化。
       自信從歷史中來。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上下五千年,縱橫八萬里,涌現了孔孟老莊、程朱陸王等一大批思想巨擘,留下來浩如煙海的文化典籍和遺傳。中華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沒有中斷的既古老又年輕的文明,是中華民族最獨特的精神標識和文化基因,歷經數千年風雨洗禮依然挺立、生機勃勃,在人類文明的燦爛星空中閃爍著最耀眼的光芒。這是我們堅定文化自信的深厚基礎。
        作為一名新時代的輔導員,這就要求我們要堅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為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者、黨執政的堅定支持者,深人挖掘中華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引領大學生堅定文化自信,引領大學生踐行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幫助大學生理解文化要義,認同文化內涵,內化精神實質,踐行傳統美德,弘揚價值觀念,真正做到“不忘初心”。
二、立德樹人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展素質教育,推進教育公平,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青年學生作為國家未來的接班人,其人文素養的高低不僅決定著自身的發展,還決定這國家前途和民族的興旺。而“德”是立身為人、成就事業的根本,中國傳統文化作為崇德尚賢的倫理型文化,以德育人、注重倫理道德則是其顯著特征。如講仁義、倡忠勇、敬孝悌、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團結統一的優良思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宏大抱負;“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壯烈情懷;“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國家利益至上的精神;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不辱使命的責任感等,由此可見中國傳統文化與當代思想政治教育在價值觀、目標、內容上的高度契合性。這些思想精華,有助于我們今天加強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引導人民樹立和堅持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增強做中國人的骨氣和底氣;有助于加強全社會的思想道德建設,堅持馬克思主義道德觀、社會主義道德觀,激發人們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培育正確的道德判斷和道德責任,提高道德實踐能力尤其是自覺踐行能力;有助于引導人們向往和追求講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文化凝結著過去,文化連接著未來。這些傳統文化中的思想精華,是中華民族面對世界文化的激蕩,能站穩腳跟的文化根基。
       教育引導人人心。輔導員要講清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淵源、政治背景、時代價值,講清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鮮明特色、價值理念、獨特創造,講好中國故事中的政治內涵,傳播好中國聲音里的政治能量,正如德國學者包爾生教授在《德國大學與大學學習》一書中說道:“大學教師必須是良善之人,一個能夠將偉大、高尚的思想灌輸到學生心靈中去的人,最重要的是要有對真理的強烈熱愛、引以為榮的獨立精神,以及能夠自主擺脫傲慢虛榮的高貴謙遜的風度。”我們不僅是知識傳播者,更應該是一座人生的燈塔,言傳身教、耳濡目染教育學生如何成為一位站得穩、立得住的興業之士。
三、以文化人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應充分發揮中國傳統文化的滋養作用。通過發掘傳統文化中蘊含的思想觀念、道德規范,結合時代要求,實現文化育人功能。”充分利用重大紀念日、重要傳統節日開展主題實踐活動,開展升國旗、入團入黨等有莊嚴感的儀式活動,讓學生更好感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真諦和意義。在大數據時代,更需要通過網絡‘黏’住大學生的心,以微博、微信、微視頻、微電影等學生喜聞樂見的載體和形式,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熏陶,達到“隨風潛人夜,潤物細無聲”的效果。努力弘揚學生身邊的各類榜樣,通過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嫁接各種時代、社會議題,增強人文關懷、思想深度與價值引領,營造“苔花如米青春自來”的文化群體氛圍,創建各種有利于激發學生青春能量的活動新內容。用感人至深的先賢故事啟迪學生的使命認知,用感同身受的體驗實踐提升學生的使命情感,用朋輩成功的人生軌跡強化學生的使命意志,用日常完善的制度導向激發學生的使命行動,走一條以價值觀立意’以內容品質立足的文化育人道路。
       中國傳統文化不是一潭死水,它宛如滾滾不盡的江河,不斷吸納支流,或漲或落,或直或曲,變動不居。近期,中央電視臺推出的大型文化節目《經典詠流傳》,古詩詞聯翩而來,噴珠滅玉;學者、明星、主持人絕活迭出,回清倒影,讓觀者聽者心魂俱醉,不但把古  詩詞唱出厚重的文化情感,也注人鎊礴的現代風范。一旦忘記了唐詩宋詞,孔子屈原,昆曲京劇,湮沒了“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這些中華民族的“根”和“魂”,在國際形勢風云變幻,社會思潮多元多樣多變的當下,我們靠什么讓五千年屹立不倒的華夏文明繼續瓜瓞綿綿?我們的學生將從哪里得到民族自信與民族魂的滋養、欣賞中華民族的偉大與曼妙?
       明朝著名思想家王陽明曾說“良知之在于人心,無間于圣愚,天下古今之所同也。世之君子惟務致其良知,則自能公是非,同好惡,視人猶己,視人猶家,而以天地萬物為一體。”我們輔導員要做中國文化的“擺渡者",文化的傳承、精神的滋養、美德的培育是一個潤物無聲的過程,需要有“功成不必在我、擔當舍我其誰”的胸懷,還需要有水滴石穿、鐵杵磨針的精神,更需要有抓鐵有痕、踏石留印的干勁。唯有充分發揮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在育人方面的作用才能將廣大廣大青年學生培養成理想信念堅定、志存高遠、腳踏實地的時代弄潮 兒,促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早日實現。
       我們這代人和我們的學生,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時,很多人還不到30歲;到2035年基本實現現代化時,很多人還不到50歲,也就是說,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千千萬萬的我們將全程參與。在這個宏闊的歷史進程中,“無窮的遠方,無數的人,都與我們有關”,而我們的夢想、個人的奮斗與歷史的進程一致或者共頻,是一件幸運的事。輔導員群體自身在工作中腳踏實地,不斷地增長知識和才干,品格高尚,意志堅強,就能更好地率先垂范,激勵和引導更多的青年大學生見賢思齊,向榜樣看齊,努力成為國家建設的有用之才、棟梁之才;輔導員群體在工作中積極作為、開拓創新,為青年大學生成長成才創造更高的平臺、更多的機會、更寬廣的舞臺,就能推動更多青年大學生堅定理想信念、練就過硬本領、矢志艱苦奮斗、勇于創新創造,使勤奮學習成為高校學生遠航的動力,讓增長本領成為大學生青春搏擊的能量。©
(作者介紹:羅福敏,貴陽護理職業學院護理系輔導員,碩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